尝试公众号文章粘贴

小编 2025-04-02 0

嘿,大家好,我是老码小张。

叫我“老码”不是因为我年龄有多大,主要是吧,我在技术这行当里摸爬滚打有些年头了,写过不少代码,也踩过不少坑。比起追逐那些酷炫的新名词,我更喜欢琢磨技术背后的道理,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实实在在帮咱们解决点问题。

最近 AI 这把火烧得是真旺啊,特别是 “AI Agent”(人工智能智能体)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是给每个人配了个钢铁侠里的“贾维斯”,能帮你搞定一切。各种 Demo 满天飞,动不动就要“颠覆”这个,“重塑”那个。

但是,作为一个天天跟代码打交道的人,我看着这些 Demo,心里总有点犯嘀咕:这玩意儿,真的靠谱吗?

“订机票”成了 AI Agent 的“Hello World”?我劝你别!

你发现没?很多 AI Agent 的演示,都喜欢拿“订机票”说事儿。动动嘴皮子,或者打几个字,AI 就“嗖”一下帮你把机票、酒店全安排妥当。听起来是不是特美?

但说实话,我可不敢让 AI 这么干。

你想想,订机票这事儿,差一步可能就麻烦大了。万一 AI 理解错了我的意思,订错了日期、目的地,甚至姓名拼写错了,后面扯皮、改签、退票,跟客服大战三百回合,那简直是噩梦!关键是,退票手续费可能是你机票的 90%,这你不骂娘才怪!

现在咱们用 Google Flights 或者国内的携程、飞猪,体验已经很好了,对吧?界面清清楚楚,价格、时间、中转信息一目了然,每一步操作都在你掌控之中,心里踏实。你非要把这么个简单直接、体验已经很棒的流程,塞进一个神神秘秘、指不定会搞出啥幺蛾子的 AI “黑盒子”里,这算哪门子创新?这不是没事找事,给自己添堵嘛!

用户要的是“稳稳的幸福”,不是“刺激的过山车”

说到底,现在的 AI 技术,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是常有的事儿。

可能有些技术发烧友、早期尝鲜者,对 AI 的小毛病容忍度比较高,愿意折腾,甚至觉得偶尔的“惊喜”(或者说惊吓)也挺有意思。但对于咱们大多数普通用户,或者说想把 AI 用在正经工作上的人来说,简单、可靠才是王道。

我们团队之前做用户调研就发现 ,用户宁可要一个每次都能稳定输出、准确率稳定在 80% 左右的工具,也不想要一个时灵时不灵、偶尔能飙到 90% 甚至更高,但时不时就给你掉链子的“神经刀”。为啥?因为结果的可预测性、可理解性,比那些偶尔闪瞎眼的“高光时刻”重要得多。工作场景下,谁都怕意外,稳定压倒一切。

可惜啊,现在太多搞 AI 的项目,似乎没想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想着搞个大新闻,弄个看起来特别牛 X 的 Demo,秀一下“我们 AI 无所不能”的肌肉。结果呢?往往是风光一阵子,然后因为各种翻车事故,把用户的信任和自己的口碑都给搞砸了。

“黑盒子”的恐惧:代码编辑器也开始让人不踏实了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作为一个码农,IDE(集成开发环境,就是咱们写代码的工具)是每天都要打交道的家伙。现在可好,各种 AI 功能被塞进了 IDE 里,什么代码补全、自动生成、一键重构……听起来很美,但用着用着,我心里就越来越没底。

为啥?因为它越来越像个“黑盒子”了。你让它帮你改段代码,它“啪”一下给你改完了,有时候改得挺好,省事儿;但有时候,它可能就自作主张,改了些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甚至引入了新的 Bug。最要命的是,你往往搞不清楚它到底干了啥,以及为啥要这么干。

这种感觉,其实触及了一种很原始的不安:害怕失控。害怕把控制权交给一个我们不完全理解、行为又难以预测的技术。无论是写代码的工具,还是手机里的语音助手,甚至是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这种“失控感”都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近看到国外论坛 ,就提到一个事儿:有个开发者用一个叫 Cursor 的 AI 驱动的编辑器,结果一不小心,几个月的工作成果被它给清空了!有人可能会说,这哥们儿自己不做好版本控制(比如用 Git)活该。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用户体验设计(UX)的失败

一个好的工具,特别是加入了 AI 这种“变量”之后,应该在设计上就帮你规避这种灾难性的错误。它应该清楚地告诉你 AI 正准备做什么,可能有什么风险,并且提供简单明了的方式让你能撤销操作,或者至少能看明白它到底改了哪些地方。


图片



说起来挺有意思,Cursor 这款编辑器,当初之所以能火起来,恰恰是因为它最早的 AI 功能——基于 Tab 键的代码补全——做得非常透明、可理解、可撤销。每次 AI 的介入都是小范围的、低风险的,用户可以轻松判断是否接受 AI 的建议,一步步建立起对工具的信任。这种简单的设计,恰恰缓解了大家对 AI 不可预测性的担忧。

“步子太大扯着蛋”:Devin 的野心与现实

Cursor 初期的小心翼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最近爆火又迅速引发争议的项目——Devin。

这哥们儿号称是“全球首位 AI 软件工程师”,目标直指完全自主编程。融了 2 亿美金 ,一上来就想搞个大的,步子迈得那叫一个“激进”。

结果呢?演示视频里看起来牛得不行,实际用起来却很快暴露了问题。很多用户反馈 Devin 反应慢、过程不透明、结果不稳定,经常卡壳或者搞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操作。用户根本不知道它在后台鼓捣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搞定,更别说信任它能独立完成复杂的开发任务了。

这就是典型的“步子太大扯着蛋”。过度的自动化野心,碰上了当前 AI 能力的局限性,最终让复杂性压垮了用户体验和信任。

AI 发展的十字路口:快跑还是求稳?

现在 AI 领域的竞争确实激烈,卷得不行。每个团队都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是“快跑”,快速推出各种炫酷功能,抢占市场,但可能牺牲稳定性和可靠性(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还是优先考虑“求稳”,打磨核心功能的可靠性,但可能在速度上落后于对手?

我认为, navigating 这个困境的关键在于聚焦(Focus)

与其贪多求全,想让 AI 无所不能,不如老老实实选定一两个核心任务,把它们做到极致的可靠。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迭代优化。

AI 团队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最小化结果的“方差”,也就是让 AI 的表现更稳定,输出更可预测。别总想着去啃那些特别复杂、连人类专家都头疼的硬骨头,也别为了追求那一点点准确率的提升,就把系统搞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像“炼丹炉”。先把那些我们能理解透彻、能掌控好的任务,打磨到用户能放心使用的程度。

工作流(Workflow) vs 智能体(Agent):想清楚再动手

这里还想补充一点,来自 Anthropic(Claude 背后的公司)的一个观点 ,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如果你的任务能用一个清晰的“工作流”来表达,那就老老实实搭个工作流。

啥意思呢?

很多所谓的“AI Agent”想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解开来,就是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步骤。比如,处理用户反馈邮件:

  1. 1. 收到邮件
  2. 2. AI 判断邮件类型(Bug 报告、功能建议、咨询…)
  3. 3. 如果是 Bug 报告,提取关键信息(用户描述、复现步骤、环境…)
  4. 4. 将信息填入 Bug 管理系统(如 JIRA)
  5. 5. 自动回复用户邮件,告知已收到反馈。

你看,这个过程,每个环节都很明确,可以用一个流程图清晰地画出来。

像这种任务,你完全可以用更简单、更可控的“工作流引擎”或者脚本来实现,每一步都清清楚楚,好维护、好调试。这天然就带来了可预测性、可控性和简单性

而“AI Agent”这种更复杂的形态,应该留给那些真正需要动态决策、实时适应环境的场景。比如,一个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信息,自主规划行动路径的机器人。

现在很多团队,一上来就想搞个大而全的 Agent,结果往往是摊子铺得太大,最后难以管理和维护,效果也不稳定。这真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写在最后

AI Agent 毫无疑问有着巨大的潜力,未来可期。但要想让它真正落地,被广大用户接受并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光靠“秀肌肉”是不够的。

可靠性、透明度、可预测性——这三点,必须是 AI 产品设计的基石。

我们需要的,是能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问题、用起来省心又放心的 AI 助手,而不是一个能力时强时弱、行为难以捉摸、时不时还得我们去给它“擦屁股”的“大聪明”。

希望未来的 AI 发展,能少一些浮躁的噱头,多一些对用户体验和可靠性的关注。毕竟,技术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对吧?

你对现在 AI Agent 的发展有什么看法?你觉得是“能力”更重要,还是“可靠”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