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学院中文教研室邀何嵩昱教授开展 “‘无用之用’话文学”主题讲座

文学部 2023-04-04 2654

2023年4月4日下午,应文传学院中文教研室邀请,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嵩昱作了题为“‘无用之用’话文学”的讲座,数百名师生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此次讲座由文传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方守永主持。

图1 文传学院中文教研室开展“‘无用之用’话文学”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何嵩昱教授从“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入题,引发了同学们对于“文学于我们的人生是否有用”这一话题的思考。在何嵩昱教授看来:“文学是人类文明结构中最高端的部分,最高端的部分不一定是有用的,但又有最多的用处。”

图2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嵩昱

接着,何嵩昱教授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文学的“无用之用”:

1.文学之于稗子之用。通过对余秀华《我爱你》之诗的文本分析,何嵩昱教授认为文学之用便是“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文学之用在于它藏有人类悲喜,它饱含人间烟火气,它使人类在平凡的生活中依然活得蓬勃、活得热烈奔放。

2.文学之于苔之用。铁凝通过文学唤起生命的生机,贫困山区的孩子在文学中寻找远方,文学就像潮湿角落的那些青苔,它们在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携着葱茏的绿意,摇曳生动,带给读者强大的感召力。

3.文学之于隐身衣之用。杨绛先生穿上“隐身衣”,只求摆脱羁束。文学于我们而言也是“隐身衣”,披上这件隐身衣,就可寻找“天远地自偏”,就能让人超越痛苦,文学是泅渡人灵魂的桥梁。

4.文学连接有用与无用。文学的审美体验可以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连接起来,即把外在客观世界和人的内在情感相联系,借助心灵的光辉,观照客观世界。

5.文学之于历史和社会之用。文学用它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生活,给人们以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常识,使人们增强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理解。

何嵩昱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文学的“无用之用”,她启发同学们要把生活和文学融通起来,既要“六便士”,也不能丢掉“月亮”,努力让自己不被简化、凝固,保留柔软的自己,与外面的世界、文学的世界同频共振。

图3 文传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作总结

讲座尾声,中文教研室主任方守永对何嵩昱教授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进行了总结:“何嵩昱教授为我们生了一堂生动的‘无用之用’课,文学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人类不能没有文学,没有文学人类的思想和精神将会枯竭。或许,当我们讨论文学的意义的时候,文学便没有了意义,当我们沉浸于文学,在文学中体验人类的悲欢离合时,或许就能收获最大的意义。”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文教研室

2023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