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特邀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负责人袁洪权教授作题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书信与日记发微”的讲座。此次讲座由中文教研室主任方守永主持,共有师生100余人参加。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中,袁教授通过对作家书信与日记的考释,以及对细微的文本个案的探究,还原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历史转折时期鲁迅、郭沫若等现当代作家思想文化的形成过程。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袁洪权作讲座
一、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
袁洪权教授指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基本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框架建构之外,我们还应该触及必要的“文献”,关注历史的细节,例如作家的生平、生活和交游细节,作品的创作、发表和流传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知更多被遮蔽的历史信息。
以沈从文写的书信日记为例,袁教授带领大家窥探沈从文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的压力,提出:书信与日记,作为较为私密的文献材料,在作家全集的编纂中却也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回返到历史的现场。
二、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书信
袁教授以友人致巴金的两通“便条信”、李秉中致许广平信札和王瑶致“叔度同志”信札为切入点,考证其所涉及的主要文献问题,解开历史叙述中存在的诸多缝隙、疑团,比如这通信札为什么这样写?其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个选本最初是什么样的构想?在袁教授看来,看似简单的书信,实则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们不应简略地概括过去,而是要做“延展性”的工作,对这些文献进行深入研究。
三、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书信
通过对鲁迅日记的解读,袁教授呈现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史,见微知著,“日记”题材虽“小”,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作家的思想历程,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我们重读现当代文学家的日记或书信时,应透过特殊的角度,重新回到文学史、思想史的历史脉络中,以期对历史、对文学的理解达到另外一个格局、另外一种高度。
中文教研室主任方守永总结讲话
讲座尾声,中文教研室主任方守永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他认为,袁老师通过对书信和日记的考释来探究历史背后的细节,从小处切入大学问,这种脚踏实地的求真精神令人敬佩,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还鼓励同学们不妨在课余时间也多写写日记,在“多年以后”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回顾往事”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