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

2016.png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整体性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主题,并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其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2015年报告的基础上,对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中的其余五类进行了仔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本书内容主要包含七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主要回顾了2007~2015年我国文化部设立的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10个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进行了成就归纳、经验总结、问题分析,并结合《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具体要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发展的建议。

第二部分为专题篇。主要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体系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技艺类和传统舞蹈类进行了基本数据统计与分析,并指出了目前这五类少数民族非遗在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传承此五类非遗的对策。

第三部分为民族篇。前两篇对我国彝族、畲族两个少数民族的非遗项目名录及传承人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彝族和畲族非遗传承和保护涉及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研究情况,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后两篇则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吉克族传统服饰和维吾尔族刺绣工艺为例,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实践方法,探寻新的有效的传承路径。

第四部分为理论篇。第一篇从政策法规保障层面论述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与发展问题;第二篇以土家族为例探讨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生存空间的困境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第三篇以社区小学参与云南壮剧传承行动为个案,对地方高校服务遗产地社区非遗教育传承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模式进行了探索;第四篇则探究了文化设施在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具体功用。第五篇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景观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如何使文化资本与地方生态旅游实现长期可持续互动发展。

第五部分为案例篇。第一篇从羊楼洞砖茶的源流出发,讨论了茶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并提出了羊楼洞砖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发展对策;第二篇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提出了“文化+”视域下实验区内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对策;第三篇从保护和开发的互动关系出发,为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现实模式;第四篇以黔东地区非遗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为例,提出了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优势,进而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软实力的措施和方法。

第六部分为多彩贵州篇。第一篇从贵州高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关系出发,对两者共同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后三篇则分别以道真仡佬族吹打音乐、布依族舞蹈、百鸟衣苗族古瓢琴为个案,探究了三者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策略。

第七部分为附录。主要统计了2015年我国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发生的与少数民族非遗相关的主要事件。


共 1 页 1 条数据